发布日期:2023-11-21 03:19:23

输液技术输液技术的应用与进展:权威专家谈解读

本文目录

  1. 一次性输液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2. 泵入和静滴的区别?
  3. 柑橘吊针技术?
  4. 求输液报警器的原理与构造?
  5. 求解,输液报警器原理?

一次性输液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

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William Harvey于1628年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之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

而1656年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人狗的静脉内的英国医师Christophe:wren和Robert,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ThomasLatta用煮沸后的食盐水注人病人静脉,补充因霍乱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

因此,ThomasLatta医师理应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1907年捷克人JohnJansky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但是,当时困扰医生的是静脉输液治疗当中的感染和热源反应问题。所以在1930年之前静脉输液仍只能被用于急症患者,且规定护理人员只能协助准备静脉输液所需的耗材,而真正执行静脉穿刺操作,只限于医师亲自为之。所有输液用液体均为医院自行制备。

1931年,美国医生Dr.Baxbr与同伴合作在改造后的汽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一5%葡萄糖注射液,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

伤、病员的抢救。

静脉输液产品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开放式静脉输液系统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

系统,它是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泵入和静滴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输入量的大小,泵入是静脉注射,是运用仪器微量泵对危重患者静脉缓慢推注药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工作,而静滴就是普通的输液,通过输液管将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的输液瓶或袋中的大剂量注射液由静脉输入人体体内的方法。

柑橘吊针技术?

一,输液前的准备。1,输液瓶,输液管,电钻。

2.输液方法:

①将输液桶或瓶倒吊在树干上。

②用打孔器在树干上打直径约5mm(与输液管直径相等)、深入到木质内约10mm的孔。③将输液管插入孔内木质部,调节流量控制夹输液。

3.液体配制:

①清水。最好用矿泉水或者是纯净水。这样水质夏天不会污染。按树体大、小而异,每株树一次输液1.0~2.0L(升)。

②营养液配置。分体外浓度和体内有效浓度。 这个是最主要的。不然的话果树会输死的。

③杀虫、液。针对防治对象,在清水中加入适宜浓度的内吸传导型对口农药。

求输液报警器的原理与构造?

输液报警器的原理:基本上是通过声波或光电原理来实现的。

1.声波传感原理:

输液报警器通过声波传感器检测输液瓶内的液位高度,当液位低于一定的警戒线时,输液报警器发出声音警报。声波传感器是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当声波波动与其接触时,声波传感器内部的共振频率会改变,通过共振器和振荡器将这些变化转化为电信号,从而识别和测量输液瓶中液位高度。

2.光电原理:

输液报警器通过检测输液瓶中的液位高度,当液位低于一定警戒线时,输液报警器发出警报。采用的光电传感器是一种将光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当光线照射到接收器时,接收器会产生电信号,当接收器接收不到发射器发出的光信号时,输液报警器会发出警报。

输液报警器的构造:

输液报警器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显示屏、警报装置、电池等组件。传感器负责检测输液瓶中的液位高度,芯片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和控制输液报警器的功能,显示屏主要显示液位高度和警报信息,警报装置通过声音和光提示用户输液瓶内的液位低于警戒线,电池则提供输液报警器的电力来源。

求解,输液报警器原理?

各种输液监控器应用的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电原理,二是称重原理;三是电容原理。

另外还有通过电极导电的原理等,但对药液有污染,无法应用。

  • 输液技术输液技术的应用与进展:权威专家谈解读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优异知识宝库